福建省市场监管局“434”工作法引领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
□ 陈 永 本报记者 江 岱
2024年,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以“四个最严”为指导原则,通过融合“双随机、一公开”和“综合查一次”监管理念,重塑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体系,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434”工作法,构建了更加高效、公正、智能的监管模式。
据介绍,“434”工作法,即围绕“四个环节”重塑检查体系、升级“三大引擎”以及构建“四个一”改革保障机制,以此推动改革增效。
在重塑检查体系过程中,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着重于对象选取、检查方式、检查质量和结果运用“四个环节”。针对对象选取,该局修订《福建省食品安全信用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规范》,引入信用风险因素进行精准分级;构建统一的主体分类标签体系,实现对检查对象的精准画像;通过数据治理提升13.46万家经营主体的数据质量,确保专项任务的精准派发。在检查方式上,该局提前制定2025年监督检查计划,统筹省、市、县三级检查任务,制定《食品安全协同检查工作规则》,实现各级同类检查“应并尽并”,跨业务条线检查“应联尽联”,跨层级检查“应合尽合”;开发“双随机”协同检查子系统,优化“智慧市监”App功能,推广使用移动执法终端,创新应用非现场检查方式,如远程监管、AI智能抓拍、网络巡查等,大大减少了上门式检查的数量。为提升检查质量,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构建“前置规范+全程帮扶+事后辅导”全周期监管服务新模式,建立“检查+服务”两张清单制度,制定“服务条款”67条,对地方支柱产业开展“靶向诊疗”。古田红曲产业经帮扶后,年产量预计达3.1万吨,产值近3亿元。该局建立监督检查成效后评价制度,强化监督的再监督机制,组织5个省级工作组开展检查质量“回头看”抽查,各地检查质效明显提升。在结果运用方面,该局建立“一月一分析一提醒”、食品安全重点线索闭环管理、“三书一函”等制度机制,将检查情况与风险等级评定、检查次数、抽检频次和信用奖惩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触发式监管措施28条,推动风险信息实时归集、风险等级动态调整、风险隐患闭环管控,发出“三书一函”19份,推动从“数据回流”到“结果应用”的有效闭环。
为进一步增强改革效果,福建省市场监管局致力于升级“三大引擎”,即迭代升级一体化平台、“智慧市监”App功能和数智化应用体系。改造后的食品安全主体信息管理、“双随机”协同检查、监督检查等子系统,优化了12项功能,食品安全检查任务得以归并整合、统一派发,并与“闽执法”平台全面链接。“智慧市监”App功能得到显著优化,该局投入2329.2万元为基层配备848套移动执法终端,使检查应用率大幅提升。此外,该局通过构建“数据中心+指挥中心+综合监管”数字化协同应用体系,加强风险信息归集、大数据筛查、数据比对分析等,创新应用远程监管、AI智能抓拍、网络巡查等非现场数字化监管方式,开展多样化智慧服务。
在构建“四个一”改革保障机制方面,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改革工作专班,作为总指挥,抽调省、市、县(区)、所市场监管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共同谋划改革思路。同时,该局制定《关于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全省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改革工作推进方案》,明确改革方向与步骤。为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该局还制定了《食品安全协同检查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绘制详细的协同检查流程图。此外,该局建立周调度制度、挂钩联系制度及问题销号与动态处置机制,确保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据了解,随着改革逐步推进,福建省第四季度食品安全检查任务同比减少约25%,合并减少8878次涉企检查,移动终端检查应用率达到74.59%,检查录入效率提升约50%,问题发现率也有所提高。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市场减负、基层减压和监管质效提升的效果,也证明福建省最小化监管成本、减少企业干扰、实现最优食品安全保障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原则,在已取得成效基础上,继续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内容、方式和流程,努力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为建设绿色低碳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