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于国标的供厦食品标准体系 十大攻坚行动解决突出问题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文/记者 陈泥 通讯员 刘伟程 图/市食安办提供(除署名外))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食品安全工作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
作为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措施,近期,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起草制订《厦门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工作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围绕“四个最严”要求,在前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食品安全工作三年发展为总体考量,瞄准我市食品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出一个战略目标,包含供厦食品标准、“菜篮子”质量提升工程等十四项重点工程,以及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等十大攻坚行动,构建起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全景式战略图谱。
【举措】
供厦食品标准以全过程管理与风险防控为重点
符合标准的产品统一加贴“鹭品”标签,产品目录确保覆盖米、面、蛋、奶等大宗产品并逐步扩大范围
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土笋冻小作坊建立全省首个食品安全团体标准。(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厦门市80%以上的食品依赖外埠供应,食品安全输入型风险特征突出。《工作方案》提出实施“供厦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在推行供厦食品标准试点基础上,逐步构建以全过程管理与风险防控为重点的供厦食品标准体系。据市食安办工作人员介绍,供厦食品标准是一套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而符合供厦食品标准的产品将统一加贴“鹭品”标签,还将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供厦食品等相关评价及合格评定指标。
具体地说,我市将通过开展市民食品消费和膳食习惯调查研究,按照“优先覆盖市民消费大宗食品品类”的原则,拟订供厦食品标准产品目录,从消费量大、风险高的品种和环节入手,确保覆盖米、面、蛋、奶、蔬菜、肉、禽、水产品、水果等大宗产品,并逐步扩大供厦食品的目录范围。针对重点产品标准,开展国内外先进标准比对,着手规划建设供厦标准。
我市还将实施“供厦‘菜篮子’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完善供厦“菜篮子”基地遴选及认定标准,基地认定、监测和管理制度。鼓励本市企业在外埠选择水土自然环境好的农产品基地,建立“菜篮子”生产基地。引进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基地进行过程把控。对外埠“菜篮子”基地建立档案,对基地生产经营、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志使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
从农田到餐桌保障全链条食品安全
将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工程,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打造“智慧菜市场”等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厦门食品安全面临着外来食品多、消费结构复杂等情况,以及小摊贩、小作坊、小餐饮和私屠滥宰、无证经营等顽疾。对标世界一流标准,相比于国内先进城市,我市要实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农产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工程”“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工程”“‘三小’综合治理与规范提升工程”,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覆盖、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全面解决食品供应、监管、产业扶持和质量提升等问题。
我市将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工程,治理涉重金属污染区域土壤、流域水污染。实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项目,将涉及生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畜禽等产业的经本市工商登记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本纳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管理。加快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菜市场”等升级改造,2019年完成25个市场改造提升工作。
针对小摊贩、小作坊、小餐饮,《工作方案》还提出,实施“三小”综合治理与规范提升工程,推进小作坊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小作坊经营者参与团体标准的制订。要求各区统筹规划,合理划定食品小摊贩临时经营区域和时段。督促镇(街)及相关部门加强小摊贩、小餐饮登记管理工作,开展综合治理。
实施“阳光餐饮”工程继续推广“明厨亮灶”
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加大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抽检力度
“食安科普校园走透透”活动每学年走进200所学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讲座。
我市将实施“阳光餐饮”工程,继续推广“明厨亮灶”,大力推行4D管理等先进模式,推动透明厨房、视频厨房向网络厨房转化。全面推动有条件的义务教育类学校开办食堂。将学校、医院食堂、社会福利机构食堂和旅游团餐接待单位等量化等级提升至良好以上。
此外,我市将通过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综合治理项目,制定并落实农村“流动厨师”管理、农村集体聚餐报告登记和分级指导等制度,建立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在各区推行农村集体聚餐新模式,引导农村集体聚餐进入固定场所经营,成立乡厨合作社等行业自律组织、引入食品安全保险等。
网络订餐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业态,在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对此,监管部门要求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提升一次性餐具制品质量安全,所有提供网上订餐服务的餐饮单位必须有实体店经营资格。督促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推广食安封签,加大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抽检力度。
提升检测水平推动社会共治
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食品安全抽检;深入开展市级食品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在各区推行快检体系建设
我市将以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检测、监测、评估等工作水平为重点,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抽检量和覆盖范围。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食品安全抽检工作。2021年,食品安全检测能力稳定在9批次/千人以上。
此外,在“社会共治工程”中,我市还将深入开展市级食品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在各区推行快检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快检能力。实施严重违法失信者信用联合惩戒。建立食品安全公共责任保险机制。落实投诉举报奖励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加强食品行业协会建设,组建食品安全社团组织。建立与新闻媒体经常性沟通合作机制,开展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教育。
十大攻坚行动解决突出问题
部署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等
我市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30多万种食品“一品一码”追溯监管。
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我市还将部署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十大重点攻坚行动”,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持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贯彻落实国家三部委《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严防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对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校园周边餐饮服务单位及食品销售单位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每年开展两次开学季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督查。
规范提升农村食品流通供应体系。严厉打击制售“三无”食品、假冒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侵权“山寨”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建立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保健食品传销以及以销售保健食品养老、养生项目为名欺诈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未经许可生产经营保健食品、产品标签标识虚假宣传以及未经审查发布保健食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广泛开展以老年人识骗、防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成就】
食安状况持续稳定向好群众满意度名列全省前茅
使用手机扫二维码就能追溯食品“身份信息”。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厦门市委、市政府连续19年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向好。在近年来省食安委的考核中,厦门综合排名和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始终名列前茅,第三方机构调查的群众满意度三年来提升了22个百分点,达到87.6%,在国务院食安办对第二批创建城市的中期评估中位列第一。
专项整治:着力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我市监管部门始终瞄准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专项整治为拳头,结合辖区食品安全实际,每年平均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专项整治40多个,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9月,厦门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牵头,会同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局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扎实开展全市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包括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窝点”;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严肃查处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和违规销售问题;解决学校及幼儿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和食品安全问题;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解决蔬菜、禽蛋、猪肉、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药、兽药添加禁用成分问题。
9月底,市食安办还会同政法委、公安、教育、市场监管、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秋季开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检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市六个区1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学校食堂、校内食杂店、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校园周边食品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情况,“小饭桌”报告登记、评分评级、对外公示、用餐情况等进行检查。市食安办持续强化食品追溯体系的推广应用,推动学校食堂“应纳尽纳、应录尽录”,依法依规上传食品追溯信息。截至9月底,全市学校基本实现“明厨亮灶”建设,正在大力推动网络厨房建设,已有1172家学校食堂纳入追溯体系,在全省系统“一品一码”工作推进中9月份综合得分排名第一。
厦门市首届“十佳食安卫士”评选活动获得市民热情参与和点赞。
行业规范: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
在厦门,由市食安办组织的“月月十五查餐厅”行动已成为市民熟知的食品安全公开执法品牌行动。每个月15日,由市民投票点名餐厅,邀请政协、人大、消费者随行监督,再通过媒体全程跟踪报道。这一行动在餐饮业引发震动,带动政府部门、商家、媒体、市民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据不完全统计,行动已累计吸引近百万名市民参与。在餐饮业界,“月月十五查餐厅”较真碰硬的精细化检查对餐饮企业而言,无异于一堂生动的食安现场课,因此,行动查到哪里,查出哪些问题,餐饮企业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举一反三,自我整改,从而使行动成为以点带面推动餐饮业提升的有力抓手。
作为第三方网络点评平台、网络订餐平台,美团点评集团通过与政府部门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为网络餐饮消费安全布下“天网”“天眼”,成为推进厦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新生力量。今年6月,该案例当选“厦门市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十佳优秀案例”。
“只有企业自律,才能从根本上让食品安全有保障。”在厦门,这种声音已逐渐转换成不少企业的理念。在翔安新圩,24家小作坊抱团发展,组团“出道”,从食品安全入手,演绎了一出小作坊逆袭上位的“好戏”,让新圩豆干成功入选厦门会晤供应食材,走出一条传统特色美食提质升级之路。
在集美,厦门首个“乡厨合作社”的成立,让乡厨们有了自己的“家”。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备案登记,乡厨们被牢牢拧成一股绳,破解农村集体聚餐安全难题。
去年2月,《厦门市阳光厨房“齐”“洁”“明”示范指引》正式出炉,在全市共有2.26万家餐饮服务单位实施“明厨亮灶”,在创建明厨亮灶示范单位700余家的基础上,市场监管部门正通过“4D管理模式”,推进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和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社会共治:从部门独角戏到百姓斗阵行
目前,厦门全市有获得许可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9.2万多家,其中生产企业800多家、流通企业4.6万多家、餐饮企业4.5万多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如何破解监管任务重、人手紧缺的困局?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食安办)一方面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融入社会综治网格化平台,全市490个村(居)共配备628名食药协管员,打通食品安全监管在行政村(居委会)“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建成食品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和大数据管理中心,将5.86万家食品经营主体的30.23万种食品纳入系统监管,基本实现食品安全“一张网”监管。同时,通过“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一店一码”信息公示牌、“食安厦门”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查询追溯“一站式”服务。
市食安办还主动将监管和宣传思路由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交流、与民互动,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安斗阵行”系列活动,“月月十五查餐厅”“食安厦门志愿者”“食安科普校园走透透”等活动已成为市民高度关注、积极参与的食安共治品牌活动,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积极性。去年底,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届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高峰论坛上,厦门市的“食安斗阵行”活动入选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政府类唯一与食品相关的全国“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