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食品卖出“白菜价”!能放心“捡漏”吗?
原价50元的蛋糕特价10元3份
18.9元的香辣海带结卖4.5元
56元一箱的酸奶卖29.9元
12.8元的矿泉水现价0.5元
……
什么样的打折,力度如此之大?
这就是“临期食品”!
曾经,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
商家往往感到头疼
消费者更是“瞧不上”
如今,随着“舌尖上的浪费”降温
加之价格优势
临期食品反倒成了“香饽饽”
那么,对于这些打折销售
甚至是“白菜价”的食品
消费者在“捡漏”的时候
有没有风险?
临期食品能否放心买、安心吃?何为临期食品?
如何界定“临期”?
顾名思义,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那么,具体来讲,食品的临界期到底有几天?这还要分情况:
//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我们常见的罐头、糖果、饼干等食品;
// 标注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经常囤货的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的;
//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这一类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等;
//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这主要是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 标注保质期更短一些的,在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像酸奶、点心等;
// 标注更短保质期,比如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 1-4天,例如新鲜牛奶、现做现卖的主食、未灭菌的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等。临期食品能否安心吃?
有网友担心,怕长期吃临期食品不健康。那么,临期食品能不能吃?长期吃会有损健康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
安全与否要看食品的品质有没有变化,比如吃薯片,即便是刚出厂,仍然有不健康因素。但是吃一个临期番茄罐头,完全没有坏,没有漏气,微生物没有超标,吃了仍可以增加矿物质、番茄红素。某些食物中的部分营养成分确实可能随着出厂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损失。还看番茄罐头,刚出厂的时候,虽然经过杀菌,其维生素C含量大部分还在,它的维生素C还比较稳定,但是放两年其含量会逐渐下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吃刚出厂的要比吃快过期的番茄罐头营养价值更高一点,但它的安全特性可能变化得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也有一些短保质期的食品,比如说巴氏奶要冷藏的,还有一些豆制品,短保质期的食品临期安全的风险还是相对比较大的,一定要非常仔细。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不少,一些消费者热衷于购买临期食品。那么,消费者在这些“临期食品专柜”中挑选时要注意什么?买回家又该如何保存?范志红副教授建议:
消费者首先要考虑到食品安全的问题,在家里过期它也是过期,买的数量跟食用的能力和速度一定要成比例,一次不要买太多,避免造成新的浪费。
如果买来以后,消费者怕它出现一些提前过期或者说过期之前吃不完的情况,用低温的方法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比如说豆腐,先把它切成块,然后用保鲜袋包起来放在冷冻室里,冷冻室里可能冻一个月都没事。放在冷藏室继续再放一个礼拜,很可能细菌超标,根本不能吃了。
划重点
食品专家提示:
●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它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
●只要储存得当,食品的品质是有保障的。
●买临期食品并不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要是在靠谱的超市或其他正规渠道购买的,就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购买临期食品应按需购买不要囤积,买回去后尽快在保质期内食用完,避免变质造成浪费。
戳视频听专家详细解读↓“倒计时”食品开启百亿级“赛道”
我国临期食品经济可谓是风生水起。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如果按5%库存沉淀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市场也达“百亿级”。临期食品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这既减轻了商家的库存积压,避免食物浪费,又让消费者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的确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中,超过四成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岁-35岁的占比为47.8%。
今年4月,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平台挑选临期食品。其中,保质期剩余20%-50%的临期食品,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薯片等膨化食品、方便面、饮品等品类是“临期界”的畅销品。保障食品安全和反食品浪费并行
处理好临期食品,将其商品价值最大化,关键在于找到有效减少浪费和维护食品安全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兼顾保障食品安全和反对食品浪费,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规范。
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临期食品,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把好质量关,既然商家提供了临期食品,最重要职责的就是保证其来源安全正规,准确标明保质期。
此外,食品生产经营者还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在食品供需平衡上进行计算,以更加准确地把握食品的供应量,又比如通过提升冷链、物流等能力来延长食品保质期、降低食品运输成本。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强对临期食品相关商家的认证和更新,厘清风险责任和食品安全界限,杜绝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越线行为。
反食品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4月29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让尚在保质期范围内的临期食品得到更好利用也是反食品浪费的重要一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明确,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文华表示:
临期食品是减少食品浪费的有效手段,临期食品能够妥善处理也是低碳的重要环节,减少垃圾填埋,也为碳中和作出了重要贡献。餐饮零售对食物物尽其用,也是降本增效的方法。
近年来,各地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以完善临期食品的管理。早在2016年,广州就出台了《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并对临期食品的陈列、退货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上海、河南、黑龙江、浙江、福建等地也均要求实施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制度。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通过搭建临期食品捐赠平台等方式,积极支持公益,让临期食品更好地得到利用。将临期食品进行统一处理并捐赠给有需求人群的“食品银行”,为临期食品找到了合适出路。
食品有临期,权益不过期
临期食品,价格可以有折扣
监管和食品安全绝不能打折
食品经营者要加强
日常检查和分类管理
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消费者也应理性选购、恰当储存
这样才能用打折的价格
吃到不打折的美味!